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我已到了而立之年。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ér lì,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词语释义:孔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1、通俗解释
通俗来讲就是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2、现代理解
冯友兰先生认为,而立应是能循礼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济南方言,形容词,非常出色的意思。如,昨天朋友的婚礼杠而立来!
3、相关知识
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耳顺,而没有写心顺。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4、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我已到了什么之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我已到了而立之年。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ér lì,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词语释义:孔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