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十所中小学“不以职务之便,收受家长、学生财务”的倡议首次挂到了教育部网站,网络上关于老师要不要“收礼”的问题的讨论也热烈起来,支持者认为老师“收礼”,尤其是收取贵重礼品,败坏师德,腐化风气,要决绝禁止,甚至有网友提出要取消教师节。反对者则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家长、学生送礼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家长、学生“送礼”,老师“收礼”,并不能一概否定。大家对“该不该”的问题讨论得比较深刻,我则想谈一谈家长、学生“为什么”会“送礼”的问题。
《增广贤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爱子敬先生,意思是说当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好好尊敬孩子的老师。因此,给老师“送礼”并不仅仅出现在现代,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逢年过节的,学生孝敬下“先生”,给先生送送“礼”都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们大抵也没有人拒绝,更不会落下“败坏师德”的恶名。只是以前学生送的这个“礼”同现在我们说的这个“礼”是有区别的。以前的“礼”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学生上学交的“学费”,家长、学生们送的“礼”实际上是老师们维持生计的来源。因为以前办学靠的是家族或者私人,先生们的“工资待遇”、“福利社保”是没有什么保障的,家长、学生给先生们“送礼”一方面是“敬”师,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保证先生们的基本生存、生活条件。比如,当年要拜孔子做老师,就必须至少得备上十块干肉的“礼”,没有这个“礼”,夫子是不会收这个徒弟的(自行束倄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现在的情况就不相同了,现代教育是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办,政府为了实现其政治管理的功能,教育是其提供给全社会的一种公共产品,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对现代教育的最低要求之一。虽然我国的教育资源尚属稀少,但是总的来说,这几年对教师待遇的提高是很明显的,教师们的“生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现在的老师们肯定不需要靠家长、学生“送礼”来维持生计。按道理说,“送礼”会继续送下去,因为中国人给老师“送礼”都送了几千年,现在突然不送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是由于“礼”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礼”都应该是“象征性”的,比如,给老师送一张“贺卡”,送一束“鲜花”等等。
然而,事实上,这个“送礼”的问题却大大没有“按道理”来“象征性”地发展。家长、学生给老师“送礼”越来越走样,送的“礼”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贵重”,越来越走“花样”路线,送“购物卡”的有,送“美容卡”的有,直接送“人民币”的也有,赶上中秋节,在教师节送个夹带购物卡或者现金的金贵“月饼”也是有的,我还见过给老师送“高级进口大米”,送“名牌植物油”的,据说还有送老师小汽车的,再加上那些个“谢师宴”、“境外游”,家长、学生们真可谓煞费苦心了。当然,也有些不愿意来送“礼”的家长,但是他们常常会想,别人都送,自己若不送,是不是就显得不“敬”老师了,就显得不“重视”、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老师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送礼”,就轻慢自己的孩子呢?这样一来,对很多家长来说,与其在送不送“礼”上纠结,不如花点心思给老师选个好“礼”。
对老师们而言,除了个别老师,大部分老师是不会等着家长、学生来送礼的,应该说,很多老师对收不收“礼”比家长、学生们送不送“礼”更纠结,收下这些个贵重礼物吧,就感觉自己败坏了师德,不收下这些礼物吧,就怕家长、学生误会,说这个老师不给面子,一些领导干部家长可能还会给这个不收礼的老师打上“不识抬举”的标签。这样一来,对很多老师来说,在收不收礼一事上,算是碰上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了。前几日十中小学的倡议实际上就说明了这个情况。那么,本来应该是“象征性”的“礼”怎么会走样呢?这实际上是上文中的升级版问题了。
那么,导致现在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考试主义和金钱主义。老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这两个主义所绑架。很多时候,在家长、学生们看来,要考高分,升名校就必须要得到老师的“静心指导”和“特别关照”,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老师的同意呢?“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我给老师“送礼”,你当老师就得帮助我的孩子“考高分”嘛,这在经济社会是很“公平”的。于是,学生想换个座位,得“送礼”;学生想有些课外指导,得“送礼”;学生想老师多重视下,得“送礼”……在无心、无意之间,难道不是被“潜规则”了吗?在考试主义下,家长、学生会想尽办法来获得老师的“垂青”,在金钱主义下,要获得老师的特别关照,金钱则是唯一的“交换物”。对老师们而言呢,虽然大部分老师真正将教师当做神圣的职业,但确实也有一部分老师在金钱主义的大旗下,将老师当做一个谋求利益,实现“知识”与“金钱”交易的工具。今天,很多老师在为收不收礼而犯愁,而尴尬,但是也不排除一些老师在“偷着乐”,在创造着机会等着家长、学生来“孝敬”自己。当“考试主义”、“金钱主义”之下的一整套逻辑成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无论你想不想送礼,也无论你想不想收礼,你都只能无可奈何,当被“潜规则”后,谁不遵守“潜规则”谁就有可能付出代价。不难看出,“不受财物”的倡议之后的,是那些师德高尚者在“考试主义”、“金钱主义”之下,在“潜规则”面前的无奈……家长、学生送的不仅仅是“礼”,更多的是“礼”之后的全社会的一种“考试主义”、“金钱主义”的导向。
在我看来,“礼”是禁不住的,因为中国人给老师“送礼”送了几千年,不会因为谁的一个倡议或者某个部门的一个禁令就真正“禁”住了,从来没有人可以低估中国人“送礼”的水平。
如何看待教师节家长集体给老师买礼物?
据报道,近日江苏省教育厅获悉,今年高考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再向考生所在学校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可到省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成绩单,从而有效的避免公布学生高考成绩,掐尖招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报道称每次公布高考成绩之后,各校都会拉出横幅,热烈庆祝我校某某某荣获江苏省(或者某某市)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热烈庆祝我校一本上线率╳╳%,学校为了省内、市内排名,公布学生高考成绩,掐尖招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高考状元、一本录取率、二本录取率成了高中排名的依据,为了排名,部分学校煞费苦心,各显神通,你说录取率高,我就说我上线率高,从而引发择校热,抢夺生源大战,学生痛苦,家长、学校和老师为此痛苦不堪。
高考成绩直接影响中考招生,一些学校为了掐尖,在中考成绩出来后,校长、副校长亲自出马,违反统一录取原则,私下联系学生家长,提前预录取,严重扰乱正常录取,曾出现多起预录取学生在分数线公布后未能如愿的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给政府、教育部门带来很大压力。
江苏省教育厅一位官员介绍,此举是为了压制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淡化高考成绩,不仅保护了学生隐私,也有效地遏制生源大战的现象,促使学校、家长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
日前就“教师节送礼问题”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小学生家长和100名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如贺卡、塑料花、工艺品等)送老师;家长和孩子均不送礼的仅占10%!
“送礼的‘重灾区’在名校!”南京教科所刘永和所长指出,现在一些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分量越来越重、金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说到底,“功利心”越来越重。
调查中,家长送礼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家长送礼,是对老师辛苦付出表示一种感谢;有的家长则是通过送礼跟老师拉关系,请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希望能够通过送礼在学习机会、评三好生、推优等重要问题上给孩子“铺路”。
100%老师收过礼,但贵重礼物多退还
调查显示:随机采访的100名教师均表示曾经收过教师节礼物,但礼物形式多样。35%的老师表示会退还价值较高的礼物;40%的老师会将鲜花、卡片等礼物放在办公室;25%的老师则表示会将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带回家保存。部分老师表示:有些家长过分热情,拒绝接受后还是不停的往我们身上丢、包里塞。内心是崩溃的。
近日,一位自称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木易天天”在网上发了一个标题为“教师节到了,作为教师的我最想要什么?”的帖子,该帖一发,立即引起各位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谈谈自己对“教师节送礼”这一话题的看法。
网友“木易天天”在帖子里写道:“家长们,千万不要去想要给教师送什么礼,家长给教师送礼是对教师最大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或许有教师愿意接受家长的礼品,我想绝大多数教师是洁身自好的。我当班主任时,也收到过家长的钱、卡等,事后还要想办法去还给家长或孩子,真的很麻烦。孩子们,教师节给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就可以了,老师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帖子里,该网友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实我最开心的是:教师节收到毕业N年后的学生发来的短信,一条短信足矣!说明这孩子还记得老师,也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尽管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她)是谁。”
第一,“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对教师而言,你选择了教育就等于选择了奉献;
第二,奉劝家长,教师节送礼不仅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你的行为会影响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弊大于利”;
第三,社会上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权益,并引导学生和家长用恰当的方式尊重老师。其实教师节去看看曾经帮助过自己、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哪怕是一句问候,对老师都是一种欣慰和满足。
教师节快到了,赶紧让孩子做个卡片,一束花,一个简单的手工,写上孩子的名子,送给老师吧~
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向老师庆祝节日,我想多数老师们更乐意接受。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55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家长、学生为什么要“送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前几日,十所中小学“不以职务之便,收受家长、学生财务”的倡议首次挂到了教育部网站,网络上关于老师要不要“收礼”的问题的讨论也热烈起来,支持者认为老师“收礼”,尤其是收取贵重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