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形象用什么词
形容形象用什么词?形容形象的词语,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以下是我收集的形容形象用什么词,学生党赶紧收藏起来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形容形象用什么词1人物形象是什么
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很大程度上,人物形象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人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
描写人物形象的成语
(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眉清目秀、容光焕发、美如冠玉、出水芙蓉、冰肌玉骨、冰清玉洁、明眸皓齿、靡颜腻理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道貌岸然、秀色可餐、国色天香、粉白黛黑、傅粉施朱、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鹤发童颜、尖嘴猴腮、鹤发鸡皮、短小精悍、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面色苍白
白发苍苍面红耳赤、面有菜色、蓬头垢面、蓬头历齿、鸠形鹄面、铜筋铁骨、肠肥脑满
瘦骨如柴、大腹便便、仪表堂堂、玉树临风、鹤发童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貌比潘安
秀色可餐、青面獠牙、贼眉鼠眼、眉清目秀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摇头晃脑、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促膝谈心、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跋山涉水、捷足先登、东施效颦、见风使舵、釜底抽薪、摇头晃脑、长吁短叹
步履维艰、东摇西摆、东倒西歪、蹑手蹑脚、衔尾相随、超轶绝尘、风驰电掣、横冲直撞
急起直追、狼奔豕突、星驰电走、姗姗来迟、安步当车、倍道而进、大步流星、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马不停蹄、藏踪蹑迹、东闪西躲、匿影藏形
(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
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憨态可掬、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
(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欢天喜地
(5)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一视同仁、一清二白、大义灭亲
义无反顾、正气凛然、正直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忍辱负重、奉公守法、表里如一、斩钉截铁、忠心耿耿、忠贞不渝、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涓滴归公、虚怀若谷、堂堂正正、深明大义、童叟无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豁达大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舍生取义
义薄云天、忠心耿耿、刚直不阿、见义勇为、疾恶如仇、芝兰其心、洁身自好、大公无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描写人物性格的成语:
多重性格、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温柔体贴、活泼可爱、普普通通
内向害羞、外向开朗、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
积极进取、小心谨慎、郁郁寡欢、正义正直、悲观失意、好吃懒做、处事洒脱
(7)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心急如焚、心事重重、归心似箭、焦躁不安、念念不忘、心驰神往、万念俱灰
痛不欲生、如坐针毡、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心烦意乱、恨之入骨、战战兢兢
忐忑不安、深恶痛绝、后悔不迭、抱憾终生、称心如意、恍然大悟
(8)描写人物智慧的成语:
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集思广益、举一反三
(9)描写人的口才的成语:
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
(10)描写人间情谊的成语:
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
(11)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胡说八道、人云亦云、弥天大谎、良药苦口、聊以解嘲、斩钉截铁、一诺千金、语重心长吞吞吐吐、信口开河、夸夸其谈
(12)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高兴: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喜出望外、喜气洋洋、喜上眉梢
喜笑颜开、喜形于色、笑逐言开、神采飞扬、神采焕发
愤怒: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火中烧、怒气冲天、愤愤不平
燃眉之急、暴跳如雷、横眉怒目、勃然大怒、大发雷霆
伤心:愁肠百结、愁眉不展、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椎心泣血
悲不自胜、悲痛欲绝、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潸然泪下
害怕:胆小如鼠、胆战心惊、心胆俱裂、心慌意乱、心惊肉跳
心乱如麻、心有余悸、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惊恐万状
形容形象用什么词2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美如冠玉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沉鱼落雁 秀色可餐 国色天香 唇红齿白、傅粉施朱 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雾鬓风鬟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身手敏捷 风驰电掣 动如脱兔 举目眺望 大步流星 昂首挺胸 手舞足蹈 张牙舞爪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奔走相告 满载而归 跋山涉水 劈波斩浪 前赴后继 横行霸道 神出鬼没 披星戴月 日夜兼程 负隅顽抗 耀武扬威 营私舞弊 兴风作浪 扶老携幼 身手敏捷 风驰电掣 动如脱兔 举目眺望 大步流星 昂首挺胸 手舞足蹈 张牙舞爪 昂首阔步 健步如飞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挖空心思 大步流星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道听途说 飞檐走壁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横冲直撞 左顾右盼 步履艰难 飞似得跑 东张西望 一瘸一拐 奔走如飞 挤眉弄眼 匍匐前进 上窜下跳 瞻前顾后 蹑手蹑脚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走马看花 虎视眈眈 眼明手快 眼疾手快 风驰电掣 电光石火 眼明手捷 雷厉风行 哭哭啼啼 流星赶月 星驰电走 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 抱头痛哭 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手舞足蹈 冥思苦想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大快朵颐 张牙舞爪 抓耳挠腮 面面相觑 嬉皮笑脸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闻鸡起舞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顶天立地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百发百中 一步登天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专心致志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得意忘形 喜笑颜开 呆若木鸡 悬梁刺股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长吁短叹
翻山越岭 鬼鬼祟祟 支支吾吾 吞吞吐吐 偷偷摸摸 踉踉跄跄 窃窃私语 喋喋不休 跃跃欲试 抱头鼠窜 盲人摸象 调兵遣将 东倒西歪 左顾右盼 垂头丧气 抓耳挠腮 挤眉弄眼 暗送秋波 拳打脚踢 辗转反侧 东倒西歪 瞠目结舌 眉飞色舞 一瘸一拐 拔腿就跑 连蹦带跳 一步登天 步伐轻盈 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 大步流星 七手八脚 蹑手蹑脚 手舞足蹈 步伐矫健 匍匐前进 脚踏实地 笨手笨脚 手忙脚乱 手舞足蹈 大快朵颐 抓耳挠腮 举手投足 奔走如飞 上窜下跳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察言观色 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走马看花 大喜过望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暴跳如雷 心有余悸 惊魂未定 心安理得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驰神往 心旷神怡 心乱如麻 心胆俱裂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悦诚服 心惊肉跳 心花怒放 心慌意乱 心烦意乱 心惊胆战 心猿意马 心潮澎湃 乐不可支 乐以忘忧 百感交集 感慨万端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 悲痛欲绝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 欣喜若狂 怏怏不乐 胆战心惊 柔肠寸断 悔恨交加 惊喜交集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 愤愤不平 悲喜交集 提心吊胆 悲不自胜 义愤填膺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痛快淋漓 痛哭流涕 健步如飞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冥思苦想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挖空心思 大步流星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道听途说 飞檐走壁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横冲直撞 左顾右盼 步履艰难 飞似得跑 东张西望 一瘸一拐 奔走如飞 挤眉弄眼 匍匐前进 上窜下跳 瞻前顾后 蹑手蹑脚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走马看花 虎视眈眈 眼明手快 眼疾手快 风驰电掣 电光石火 眼明手捷 雷厉风行 流星赶月 星驰电走 弩箭离弦 动如脱兔 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哭哭啼啼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 抱头痛哭 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手舞足蹈 大快朵颐 张牙舞爪 抓耳挠腮 面面相觑 嬉皮笑脸 摇头晃脑 长吁短叹 动若脱兔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闻鸡起舞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顶天立地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百发百中 一步登天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专心致志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得意忘形 喜笑颜开 呆若木鸡 悬梁刺股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长吁短叹 翻山越岭 鬼鬼祟祟 支支吾吾 吞吞吐吐 偷偷摸摸 踉踉跄跄 窃窃私语 喋喋不休 跃跃欲试 抱头鼠窜 盲人摸象 调兵遣将 东倒西歪 左顾右盼 垂头丧气 举手投足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焕发 踔厉风发 抖擞精神 斗志昂扬 发扬蹈厉 奋袂而起 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精采秀发 炯炯有神 慷慨陈词 慷慨悲歌 龙马精神 容光焕发 生气勃勃 生龙活虎 仰首伸眉 意气风发 朝气蓬勃 振奋人心 威武 金刚怒目 龙行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步 雄姿英发 雄赳赳,气昂昂 燕颔虎颈 鹰扬虎视 英姿飒爽 风度 。
形容形象用什么词3不堪入目: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光彩夺目: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画角描头:刻意描绘,使轮廓或形象分明。多指绘画或写作刻意模仿,毫无新意。
画影图形:摹绘人的形象。古代悬赏通辑逃犯,画其面影,张贴各处已便捕捉。
辉煌夺目: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聚米为山: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留芳百世: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旁见侧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的形象。
乔妆改扮:乔:做假。乔妆:改变服装、容颜。指化妆改变形象,掩饰本来的身份。亦作“乔装打扮”、“乔装改扮”。
人之水镜:人间的水和镜子,可以照清人的形象。比喻十分精明又通晓整理的人。
山薮藏疾: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疾:病,指容易致病之物。山间的湖泽非常辽阔,难免隐藏有害之物。比喻小毛病并不损害其整体的形象。
神领意造:指用心神领会和创造艺术形象。
随物赋形: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跳跃纸上: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通天达地:犹言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形象和容貌两个词可以一起用吗
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
基本信息编辑词目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英译[image;form;figure]
反义词抽象
近义词生动/外貌
视觉上的形象基本解释
用有效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创造英雄形象。也可表示一个人或事物的外部特征,比如:刘德华的形象很不错。
2引证解释编辑亦作“ 形像 ”。
1.指具体事物。
《吕氏春秋·顺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
2. 指肖像。
《东观汉记·高彪传》:“画彪形象,以劝学者。” 宋陆游《驾礼部曾侍郎启》:“纪话言於竹帛,肖形像於丹青,垂之无穷。”
3. 塑像,偶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系刹柱,屏除形象,铺设牀坐,於堂上接宾。”
4. 象征。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 汉蔡茂字 子礼 ,河内怀 人也。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 茂 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 贺
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
5. 形状;样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红楼梦》第五三回:“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1983年《袁家山简介》:“忽然眼前出现吕洞宾形象,于是(袁可立)急忙祷告,恳求保佑。”
6.
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7. 谓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
张贤亮《灵与肉》三:“这些毫无文采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工作的意义。”[1]
3心理学名词编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4文学理论名词编辑简介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1页)对于文学形象,象对于整个文学一样,应当在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人物以及生活细节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涵,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恩格斯所说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致敏·考茨基》),其中的“场面”、“情节”便是指广义文学形象。别林斯基所说文学家“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别林斯基选集》第
2卷第429页),也可以这样理解。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高尔基所说文学“把真理化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文学论文选》第409页),便是指狭义文学形象。
来源
文学形象的概念直接来源于近代欧洲的文学理论,如上述别林斯基、高尔基的言论。这以前可上溯到欧洲古代摹仿说中的类似概念,如柏拉图所说的“摹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图象”、“形象”、“性格”等。形象作为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美学术语始于黑格尔的《美学》:“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的功能”。但在黑格尔包罗万象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别林斯基等后来一些美学家的形象理论接受了黑格尔观点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形象”一词开始时仅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神用象通”,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取之象外”等,开始接近了现代的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接近于现代的狭义文学形象(人物形象)的术语,则有“人”、“人物”、“角色”、“性格”等。
认识
在文学形象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认识。按照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文学形象被看作是客观精神的表现,例如柏拉图所说“摹本的摹本”;黑格尔所说“感性的显现”的底子乃是“理念”;刘勰所说“丽天之象”、“理地之形”都是“道之文”(“道”也是一种客观精神)等。按照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文学形象被看作单纯主观的产物,例如康德所说“一个客体的表象的美学性质是纯粹主观方面的东西”;而文学艺术形象是先验的主观想象的“观念的游戏”的产物(《判断力批判》)。中国明代公安派把主观的“性灵”、“心灵”夸大为一种“搜之愈出”的源泉,足以使作品有“呈奇”的形象表现(袁宏道《珂雪斋文集》卷三),也属这一类。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文学形象被看作是与事物相一致的,是“肖乎物”、“肖其自然”(叶燮《原诗》)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则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形象就是这种反映的特殊形态。
特征
文学形象作为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有一般艺术形象的共同特征,又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
①可感性。文学形象同一般艺术形象一样,具有知觉、表象和想象所能把握的生动可感的属性。它不同于科学上标示抽象一般的种类、性质的图示和模型,而是表现为具体、生动、独特和个别的形态,或是一片景象,或是某个人物。由于语言是抽象概括的符号,很难用于直接再现事物的可感属性(只是在使用拟声词和模拟人物语言声调时才接近于这种属性),因此一般说来,文学形象不可能象造型艺术形象和音乐艺术形象那样为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直接把握。然而“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它具有概括一切的功能,这又使它不受直接感知的局限而能自由灵活地引起人们各种具体生动的想象。因此文学形象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现实。它能够诉诸人们的多种知觉感受,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嗅觉、触觉、味觉等,能够引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象活动,使读者恍如身历其境。
②完整性。文学形象不是支离破碎的描绘和抒情,尽管有时只写了一草一木、一言一笑,但却能构成一个整体(一片风景或一个人物)。如果个别的片断描写互相脱节或矛盾,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形象;而必须互相呼应,构成某种合适的联系。如鲁迅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时说:“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集外集·〈穷人〉小引》)可见合适联系的片断描写足以烘托出完整的人物形象。作品中各个形象的互相结合还构成形象体系的完整性,例如单个景物与大片风景的统一,人物性格与环境、情节的统一等等,形象的完整性表明形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对生活形象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概括性产物;因而形象的完整性是构成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条件。能否写出完整的形象是判别作品的艺术性的标志之一。
③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头脑的创造性产物,它既具有模拟、描绘对象的客观性方面,也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观性方面,它是造型性(或称“描绘性”、“描塑性”)和表情性的统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所谓“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象”、“意境”等都包含这种意思,文学形象的这两方面的明显程度并不一律,在叙事性作品中造型性较明显,在抒情性作品中表情性较明显,但任何文学形象都必然同时具有这两方面。丝毫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纯客观性”的文学形象是不存在的,单纯表达作者的心情而不作真切的描绘也谈不上形象的塑造。文学形象无论以什么形态出现,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态度、思想倾向、审美评价,尽管有时很含蓄或出于不自觉。有时,作者遵循正确认识的要求对客观事物作忠实的描绘,所塑造的形象会与自己的理想和眼界并不一致甚至相矛盾,这就是所谓“形象大于思想”的情况。即使如此,形象也会体现作者世界观的某些因素,仍然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④艺术感染性。文学形象能够使读者感受时代、社会的脉搏,在想象中接触人物的生活,体验人物的命运,流连于风光景物之中,从而产生情绪的激动和共鸣;使读者更加集中地欣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瞻仰崇高的人物和业绩,领会艺术上的悲、喜的感情,判别美好和丑恶,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文学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的主要来源,在于它的艺术真实性和激情功能。特别是感情因素浓厚的作品,更是着重以形象的情绪因素发挥它的艺术感染作用。同时,文学形象还往往借助于艺术形式及语言的节奏音韵等手段来加强艺术感染性,这在韵文特别是格律体诗歌中更为明显。此外,文学形象还可以同其他艺术形象相配合,如与绘画艺术形象相配合(作品插图、诗配画、题诗国画等),与音乐艺术形象配合(谱曲、配乐朗诵等),与戏剧、曲艺和**等表演艺术形象相配合,以加强艺术感染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感染性是作品艺术力量的重要条件。
文学形象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是学术上继续探讨的对象。
可以一起用。
形象指的是衣着 外貌;容貌指的是五官之类的,形象包括外貌,这两个词语可以同时运用,形容形象时,可具体的进行容貌的形容。
词语搭配时,要注意两个概念是不是同类事物,注意这种事物是不是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状态,注意动作和行为与它所涉及的事物是不是联系得上。
本文来自作者[庾采萱]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5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庾采萱”!
希望本篇文章《形容形象用什么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形容形象用什么词 形容形象用什么词?形容形象的词语,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以下是我收集的形容形象用什么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