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是一个成语,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出自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较早。《周易?系辞下》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意为统治者若满足现状,沉醉太平,国家就有“危”“亡”“乱”的危险。
所以要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如此“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后世兵家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
《司马法》提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战国策》认为“于安思危,危则虑安”;《虎钤经》强调“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等等。
汉以后,人们把居安思危同安抚民众与保卫国家相联系,认为执政者只有实行仁政,使民众安可乐业,危可卫国,充实“甲兵武备”,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论述丰富了居安思危的思想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克服麻痹思想。居安思危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对战争及其他危险事件的警惕和戒备,防止因思想松懈而导致败亡。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任何松懈麻痹都可能给敌造成可乘之机,轻恃国大兵多、山险地固,会有亡国之患。所以,“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_冠子?近迭》)。
②做好充分准备。思危在于有备,“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险固》)。在和平时期,有备,就是要有应变措施,要明政刑、治军旅、选将帅、修车马、备器械、储粮草、固城郭。在做好物质准备的同时,思想上还要常守不虞之戒,牢记失戒的教训,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无备则患的规律。
《管子》指出,“城廓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得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牧民》),即只有做到有备,才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观点,对历代国防及军队建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重要思想价值。[2]
本文来自作者[储淑涵]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5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储淑涵”!
希望本篇文章《生活到底是居安思危还是居危思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居安思危是一个成语,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出自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