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夏完淳《别云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夏完淳《别云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夏完淳《别云间》
别云间夏完淳翻译及原文如下:
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1、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
4、南冠: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夏完淳简介
1、夏完淳拼音:[xiàwánchún]。
2、夏完淳,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3、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4、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别云间夏完淳翻译及原文
《别云间》的原文及翻译分别为:
1、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3、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别云间》赏析
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结合。
骆宾王的(在狱吟蝉)中的南冠与北客指的是什么?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1。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2。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1.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指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南冠,楚冠。”“侵”一作“深”。
2.玄鬓影:指蝉。古人梳拢鬓发落如蝉翼。称蝉鬓。玄,黑色。玄鬓影,本来是借用乌黑油亮而且薄可见影的蝉翼以比喻鬓发。此处则借用玄鬓影这一发式来比喻蝉翼。白头吟:古乐府曲名。相传司马相如将娶妾,卓文君作此以自绝。此处借用“白头”以自伤衰老。同时,《白头吟》曲调衰怨,正好与作者此刻情绪相同。
今译
秋天里,蝉儿在树上鸣琴,
铁窗内,我这囚徒乡思正深。
怎忍受你那乌黑的薄薄的蝉翼,
来面对我这鬓发斑白的老人。
霜露沉重,你怎能高飞奋进,
西风飒飒,让你的高歌没沉。
你餐风饮露的高节呵,
谁人相信?
也没有人相信,
我的这颗赤子之心。
什么是楚囚之辱,有什么典故
南冠:借代义,意为“囚徒”。
南冠本义是指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被借代为囚徒典出《左传·成公九年》。该书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意思是: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管事的官吏回答说:“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
诗人这里的“南冠”是指自己。骆宾王当时刚升为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
诗中没有“北客”,有“客思”。客思:本义是指出门在外的人,因客居他乡产生的对故土的思念,是一种愁绪。这里用“客思深”以表达自己对囚禁生活的无名切痛。
原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大意是:
秋蝉不停叫,囚人愁绪深。
可怜白发人,难忍蝉儿鸣。
露重蝉难飞,风大掩你声。
高洁无人信,谁能知我心?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后用以指被囚禁或处境窘迫的人。楚囚之辱就是被人囚禁的耻辱。
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国俘虏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全文节选如下:
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
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
译文如下:
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晋侯说:"能演奏音乐吗?"
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南方的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奉事着他,每夭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
扩展资料: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当时的乐师地位很低下,他们常常像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左传·囊公十一年》。
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就是这类例子之一。
百度百科——楚囚
关于“夏完淳《别云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齐芳妤]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46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齐芳妤”!
希望本篇文章《夏完淳《别云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夏完淳《别云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夏完淳《别云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夏完淳《别云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