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

#高三# 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以下是 无 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三的莘莘学子准备的《人教版高三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助你榜上有名!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篇二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五篇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篇1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篇2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篇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14 =7 =1 =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高三#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 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化学优秀教案五篇》,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2.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3.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4.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5.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本文来自作者[宏书瑜]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219.html

(1)

文章推荐

  • 快递900是什么快递

    安能快递。快递900是安能物流快递,快递单号是开头900的14位快递单号。安能物流是国家AA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于2010年6月1日在上海成立,以“物流创造无限可能”为使命,行业首创货运合作商平台模式,专注为客户降本增效,提供高性价比、更好体验的运输服务。安能物流和顺丰快递是一家吗安能快运

    2025年08月16日
    1
  • 64G的se2能升级最新版本嘛

    可以升级到最新版本。苹果将在明年带来iPhoneSE2的“升级版”——iPhoneSE2Plus,据悉该机在各方面进行了大幅度升级。首先在外观设计上,iPhoneSE2Plus的屏幕将由4.7英寸升级为5.5英寸(还有消息说可能为6·1英寸),另外手机还保留了TouchID设计,整机设计

    2025年08月16日
    1
  • 福建霞浦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福建霞浦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松山风景区、高士庙、蔡氏宗祠、花坊码头、吕岙山、美濠风景区、温泉度假村、海滨度假区、云洞山、东山岛。1、松山风景区松山风景区位于霞浦县东南部,山势险峻,景色壮美。您可以登上松山,俯瞰整个海滩和美丽的景色。2、高士庙高士庙是霞浦的一座古老宗庙,供奉着当地的神明高士。这里有悠久的

    2025年08月16日
    3
  • BIM证书是哪个机构颁发?

    以下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BIM证书:一、Autodesk的Revit认证Autodesk的认证是国际认证,企业项目招投标要看企业资质和技术人员的资质备案。Autodesk的认证资质在工程行业中是很重要的,其中Autodesk的Revit认证是目前企业最关注的,也是业界广泛认可的专业资质认证。建筑企业(

    2025年08月17日
    5
  • 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的特色

    码头附近沿海盛产鲜美的螃蟹、虾、鲍鱼、枪乌贼、海胆、鲑鱼、鲭鱼和鳕鱼,在码头边有很多摊子贩卖海鲜,并把螃蟹、鲜虾放在锅子中煮熟,这也是渔人码头的一景。在这里,你可以大啖螃蟹酸面包;参观惊悚搞怪的蜡像馆(WaxMuseum);遨游美丽的"水底世界"(UnderwaterWorld);欣赏精彩的街

    2025年08月19日
    3
  • 什么叫周角,什么叫平角

    网上有关“什么叫周角,什么叫平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叫周角,什么叫平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周角是指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即360度)所形成的角。平角是指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

    2025年08月20日
    5
  •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

    南辕北辙的意思: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南辕北辙造句:1、他不按老师所说的方法进行锻炼,因而南辕北辙,根本达不到目的。2、我们做事要考虑方法,不要南辕北辙。3、我让你去日本出差,你竟然跑去北京,天啊,真是南辕北辙。看了此造句的网友还看了:天高地厚造句用手忙脚乱造句。4、他这人做

    2025年08月22日
    0
  • 白酒基金限购是好事吗为什么

    网上有关“白酒基金限购是好事吗为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酒基金限购是好事吗为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答:您好,白酒基金限购是对后续风险的一种明确警示,是出于对基民投资的保护。白酒基金的限购证实了目前白酒板块具备配置价值——

    2025年08月25日
    1
  • 为什么飞轮海成员汪东城至今没有谈恋爱或者结婚?

    一晃十几年了,距离我们追着飞轮海跑的日子犹如昨夜,现在我们的身边又很多各种各样的明星艺人,有实力派的,偶像派的,小鲜肉的,但是脑海里依然还有飞轮海的身影。对于他们现如今的生活我们依然会有所关注,不管他们的结婚也好,还是依然单身。最近就有网友发现飞轮海的成员似乎成家的就只有吴尊一人而其他三位到现在依然

    2025年08月25日
    1
  • 英文LANCOME(TONIQUE RADIANCE)汉语的意思是什么

    兰蔻兰蔻诞生于1935年的法国,是由ArmandPetitjean(阿曼达·珀蒂让)创办的品牌。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兰蔻涉足护肤、彩妆、香水等多个产品领域,主要面向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较高,年龄在25~40岁的成熟女性。兰蔻护肤:巨大的成功兰蔻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实现了所有女人的梦想:对持久

    2025年08月31日
    4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宏书瑜
    宏书瑜 2025年08月23日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宏书瑜”!

  • 宏书瑜
    宏书瑜 2025年08月23日

    希望本篇文章《人教版高三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能对你有所帮助!

  • 宏书瑜
    宏书瑜 2025年08月23日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宏书瑜
    宏书瑜 2025年08月23日

    本文概览:#高三# 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以下是 无 高中频道为每一位...

    联系我们

    邮件:博利网@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