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瓦尔德1872年入爱沙尼亚多帕特大学学习。大学学制3年,他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课程,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1878年奥斯特瓦尔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81年,28岁的奥斯特瓦尔德应聘担任里加工学院的化学教授。
奥斯特瓦尔德在化学动力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里加工学院期间,他把研究触角伸到了化学反应速度、催化作用、化学反应转化率等许多方面。
1884年,不仅是奥斯特瓦尔德科研的丰收之年,也是他发现了名不见经传的瑞典年轻人阿累尼乌斯的一年。阿累尼乌斯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电解质溶液方面的。
一开始,阿累尼乌斯的论文受到了包括门捷列夫、阿姆斯特朗等著名化学家的反对,奥斯特瓦尔德开始也认为他的电解质导电的概念纯粹是胡说八道。但经过进一步研究,奥斯特瓦尔德悟出了论文中的深奥哲理。
他在同年8月赴乌普萨拉,拜访了阿累尼乌斯。这次访问是他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端。他们规划了一系列重大的物理化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影响了20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人们把奥斯特瓦尔德、阿累尼乌斯、范霍夫三人,称为“物理化学三剑客”。
在创立物理化学的过程中,奥斯特瓦尔德的阐释、表达和写作能力,帮了他的两位伙伴的忙。阿累尼乌斯和范霍夫的工作也是经他的手才广为人知的。
奥斯瓦尔德熟化的介绍
奥斯特瓦尔德法是由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发现的一个用于生产硝酸的化学方法,并在1902年获得专利。这个过程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历史角度和实践角度来说,它和哈柏法有着很近的联系,后者提供此反应所需要的原料——氨
氨通过两个步骤转化为硝酸。首先是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与氧气一起加热(某种意义上是燃烧),催化剂一般是混有10%铑的铂。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这个步骤强烈放热,(ΔH = -908 kJ),所以一旦引发就可以作为一个热源:
4NH3(g) + 5O2(g) → 4NO(g) + 6H2O(g)
步骤二是在有水存在的吸附装置中发生,包含有两个反应阶段。首先是一氧化氮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2NO(g) + O2(g) → 2NO2(g)
生成的气体很快被水吸收,得到产物(硝酸,尽管浓度很稀),然而有一部分又被还原为一氧化氮:
3NO2(g) + H2O(l) → 2HNO3(aq) + NO(g)
一氧化氮可以循环利用,得到的酸通过蒸馏法浓缩。
另外一种选择是,最后一步在空气中进行:
4NO2(g) + O2(g) + 2H2O(l) → 4HNO3(aq)
第一个步骤的典型条件如下,能达到约96%的产率:
压强介于4到10个大气压之间(大约是 400-1010 kPa或 60-145 psig)
温度约为1173K(约900 °C 或 1652 °F)。
参考维基百科
请问什么是色标体系?
奥斯瓦尔德熟化(或奥氏熟化)是一种可在固溶体或液溶胶中观察到的现象,其描述了一种非均匀结构随时间流逝所发生的变化:溶质中的较小型的结晶或溶胶颗粒溶解并再次沉积到较大型的结晶或溶胶颗粒上。威廉·奥斯特瓦尔德首次于1896年对上面提到的这种变化进行了描述。 奥氏熟化通常会出现在油包水乳剂中,而相对的在水包油乳剂中则会发生絮凝。
这个问题跟经济好像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色标通常是用在印刷、油漆、染织、显示器。
体系方面,可以参考下述:(下列内容引用来自百度)
特瓦尔德色系源自德国,其色标体系以8色为主要色相的24色相环的双圆椎体色标。
奥斯特瓦尔德色系: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Ostwald Colour Order System)
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F. Ostwald, 1853-1932),依据德国生理学家Hering的色拮抗学说,采用色相、明度、纯度为三属性,架构的以配色为目的的色彩系统。基本色相黄、橙、红、紫、群青、土尔其蓝、海绿、黄绿共8个,每色相再细分3个,以2为代表色相构成24个色相。明度划分8个阶段,从白到黑以8个英文字母表示。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奥斯特瓦尔德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奥斯特瓦尔德1872年入爱沙尼亚多帕特大学学习。大学学制3年,他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课程,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1878年奥斯特瓦尔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81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