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岭上多白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岭上多白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出自南朝隐士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何等人也?他是道教的重要人物,其思想的基础是老庄,接受了神仙道教影响,又吸取佛教思想。他炼丹炼成了化学家,留下很多化学方面的记载,采药又采成了药物学家,传下了各种医书,在天文地理诸多方面也有所涉猎,且擅长书法,能诗文。据《南史》记载,虽然陶弘景并不仕官,梁武帝却常常以国家大事咨询于他,当时称为“山中宰相”。《诏问山中何所有》是陶弘景隐居南京东郊的句容茅山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诏问的帝王,有的典籍也作齐武帝萧赜,或作梁武帝萧衍,或作齐明帝萧鸾,这里姑从《太平广记》的说法,为齐高帝萧道成。
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而陶弘景很酷地回答:你问我山中有什么,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山岭之上,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高致,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
陶弘景真是个有意思的人,以如此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他拒绝得又礼貌又傲慢(言词间还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地对「诏问」进行的回答啊!五言四句,短短二十字,写得极为飘逸,从诗里,到诗外,而且又极富个性,写得自谦又自傲。云的本义是山川之气,与风、雪、雨、露等同为自然物象,而在文化传统中逐渐染上拟人和象征的色彩。无根、无心的白云,来去自由,悠游无碍,成为山林隐逸、仙踪无迹的意象。白云由此与道教联系起来。世称游方道士为云水道人,道士所居为云房,道士书箱为云笈。“岭上多白云”其实也暗指山林修道,因为白云所附着的神仙道化色彩。
一个人一辈子留下这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了。据说汪曾祺特别喜欢这首诗,他常在作品上钤一方闲章“岭上多白云”,他说过:“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有些诗句,之所以常人所不能道,主要指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其所独具的心灵感情的品质和境界,以及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庸手根本无法写出。相距千年的汪曾祺对于陶弘景的心灵共鸣,应该来自于“岭上多白云”那样非凡的品质和境界,以及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语言能力。“我的画,也只是白云一片而已”。汪曾祺认为自己的书画,所向往的艺术境界与陶弘景是相通的:心随飞鸟去,意共山林长,白云卷舒自如,山花自开自合,一切自由自在。他们都用尽自己的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天涯,渴望着跳出尘累,与白云为伴,洒脱飘逸,超凡拔俗。他们都深爱着大自然中那一切难以言说的,超然、神秘而又永恒的,无穷的美。他们想在自然的无限中逍遥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遨游于长空飞云之侧,做天地间诗意的栖居者,获得精神的长驻与永恒的解脱。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似乎总在虚无缥缈中,如云起云收,如飞絮飘旋,如烂漫的落花随水而流,缥缈无定,去留无痕。一切物质的留恋、理性的粘滞、情感的嗔喜,都是“住”,人会在“住”中失去自由。无住,就是无所沾滞,如太虚片云。人的生命是偶然的,人是个脆弱而短暂的生命存在,如何在偶然的里程中追求必然的意义,在脆弱和短暂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中国艺术哲学开出的妙方是“超越”。现实中无法伸展,就在体验中超越之,在体验中,消解有限与无限的判隔,克服当下和永恒的分离。
忽然想起童年时代,和父亲去登山的经历了。幽深高山森林,树木夹道的山间小径铺满厚厚松针。午后阳光蒸腾起松脂辛辣气味,鸟声偶尔清脆响起,如影相随。不知道走了多久,父亲停下来,把水壶递给我,让我在原地等候。他顺沿没有路迹的灌木丛往高处爬,灵巧地拨开折断,那些杂乱而低垂的树枝,并且清理茂密杂草,开出一条崎岖小路来。终于,在好几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山顶。松林映衬下的南国天空,蓝得好似用靛蓝染的布衬衫。棉铃般的朵朵白云静静地飘在空中。坐在山顶树荫下,阳光从松针缝隙里洒到眼皮上,点点金光闪烁。满山苍翠里,只听见松涛在大风中起伏,如同潮水此起彼伏。山顶风大,格外湛蓝的天色蔓延在群山之间,白云朵朵,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那一刻时间和天地似乎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却又格外寂静豁然。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岭上白云。它隐藏在我们心灵的某个角落,容易被世俗纷乱的尘埃掩埋;只有当你摒弃了一切繁杂的念头时,它才会从放晴后的天空悠然的钻出来,如行云流水般地漂浮在心灵窗外。而那时,你已经超越了欲念的各种牵绊,奔赴了自由的心灵。即使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心灵的原野也一片空旷,包容,安静。是的,那是一片悠悠的白云。没有杂色的白最为清高,因为它同时也象征了最丰富的色彩。
远方的山边有一朵白云
白云的深处流着一条小溪
小溪的里面住着一只金鱼
金鱼的每天就是游来游去
——《金鱼与木鱼》
就在陶弘景隐居的这一段时期,写下了千古绝唱《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我读陶弘景的这首诗,是在汪曾祺写楠溪江的文章里,一读之下,立即被陶弘景这首晶莹透亮洒脱自如,仿若山岭上悠闲漂浮的白云般的文字所征服。这20个字仿佛脱口而出明白如话,又幽默隽永,绝无卑躬屈节之态,如朋友间坐对调侃,字里行间飘着仙气,显得是那么的怡然自得。从此我记住了陶弘景,记住了陶山。现在选入初中课本的《答谢中书书》也是一篇佳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现在专家们都在考证,他笔下的实景到底是哪里。我却觉得他所描绘的就是温州乡间的典型景色。你看陶公笔下的景观:高山、流云、溪水、翠竹、青林……至红日隐去时,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跃出,一派浓重景色。永嘉、瑞安、文成、平阳,哪一个地方不是如此?哎,还考证什么啊!
陶弘景曾在我市的福泉山、寺山采药、炼丹,据说为穷苦人治病,分文不取。百姓感其恩德,称他住过的地方为“陶山”,他种的甘蔗为“陶蔗”。传说,陶弘景修道练功的地方,长年云雾缥缈,诗中又有“白云”一词,所以把张染、沙门山一带称为:“白云乡”(1956年后和另两乡合并为陶峰镇)。现在的福泉山上尚有福泉寺、炼丹岩、白云岭等古迹。
福泉山因为有了这些渊源,所以在乡人的心目中就显得特别神圣。我曾在福泉山脚下的桐浦乡中学担任过3年校长。那是一所处境窘迫的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流失,我临危赴任,压力颇大。所以每天总觉得自己有忙不完的事。3年间,我一直想找个机会,上山拜谒一下陶公,但直到卸任也未能成行,深以为憾。
今年的10月2日,是国庆假期。我终于能自己驾车奔赴福泉山了。福泉山刚刚新通了公路,路上汽车还比较少,所以开起来很顺畅,谁知开到半山腰,一辆大型拖拉机在拐弯处迎面向我冲来,差点相撞。当时,我紧踩车刹,脑里一片空白,两车相隔不到20厘米,总算是停下。陶公保佑啊!至福泉寺,个个虔诚地烧香叩拜,细看座中的陶公,容颜生动,平静地注视着众生。出寺门,头顶白云飘飘,门前翠竹漪漪,清风怡然,正是陶公笔下景致:绿水淙淙,篁竹深碧,一派幽清旖旎风光。众人皆忙着拍照,我却在心中早已酿好了数篇稿子,现抄录如下:
《登福泉山祀陶弘景》
挂冠神武遁人间,济世悬壶猿戏闲。
凶吉未卜诏令至,白云翠竹真仙颜。
《题福泉山联》
炼丹台边,翠竹、白云依旧昔人去;
盘转路上,青山、道院不改雾霭来。
白云绕翠竹,觉真人至今未远;
峡谷筑丹台,迷虹彩到此探望。
丹灶有否高千尺;
东南可期第一山。
平仄如何姑且不论了。算是表达了自己对陶公的敬仰之情。
陶弘景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药物学家,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校订,是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几个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无统一标准,临床运用相当不便,于是他“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将当时十几家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后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新增药物365种,合计730种药物,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作为魏伯阳、葛洪之后的中国著名炼丹家,陶弘景对后世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的“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祖、父皆有书名。《华阳隐居录》称其祖父陶隆善写行书,其父陶贞宝因袭祖艺,善藁隶书,书体以羊欣、萧思话为法。陶弘景则工草隶两体,尤擅长行书,师法锺繇、王羲之,采其气骨成自己风格。传世书迹有《屈画帖》。被宋代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传为陶公所书。《瘗鹤铭》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字体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既有帖学的流畅,又有北碑的气势和开张,所以虽为楷书,却兼有隶、行两体的意趣,是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产物。所以历代对此碑的评价甚高,被誉之为碑帖交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书法地位。
陶弘景还著有《与梁武帝论书启》一书,是其与梁武帝论书的信札集,讨论的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的优劣,文辞优美,议论深刻,为后世书家所看重。
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林新荣文)
关于“岭上多白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尚弯弯]投稿,不代表博利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boliduo.cc/bl/10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利网的签约作者“尚弯弯”!
希望本篇文章《岭上多白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利网]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岭上多白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岭上多白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